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當晨光掠過天后宮前28米高的朱漆帆桿時,古文明街正悄然復蘇,預備迎候八方來客。這條被天津人稱作“津門故鄉”青石長巷,宛如一部687米長的活態史書,既鐫刻著運河漕運的千年回響,又跳動著現代城市的鮮活脈息,成為解讀天津前史文明的最佳注腳。
古文明街與高樓大廈隔海河相望,代表著津城古韻與現代(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緣起 街與城的共生
天津的故事,繞不開水,古文明街的根由,就藏在漕運的船工號子聲里。隋朝大運河開鑿后,“九河下梢”的天津成為南北通衢的商埠,天后宮的飛檐斗拱,則見證了“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的茂盛。
明清時,每年數百萬石漕糧經此運往北京,船工在此祈福,商人在此買賣,風俗在此交融,終究催生出“沽上藝苑”的熱烈圖景。現在南北牌坊上“津門故鄉”與“沽上藝苑”的題字,恰是這段前史的凝練。
從漕運碼頭到城市根脈,古文明街的變遷,正是天津從運河商埠走向渤海名城的縮影。
古文明街人頭攢動(央廣網發 古文明街供圖)
尋找 販子中的文明暗碼
踏上古文明街的青石板,抬眼望去,天津文明的基因圖譜正向遠方延伸。這條街麻豆黄库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共同的“津韻”。
“泥人張”店肆前游人如織(央廣網發 泥人張世家供圖)
天后宮的單檐廡殿頂下,2024年剛完結補葺的宮門重現光榮。修正團隊用“原材料、原工藝”恢復了彩繪與門釘,讓元代修建特征穿越六百余年仍然明晰。不遠處的“泥人張”店肆里,六百年的彩塑技藝在年輕人手中流通,形態萬千又繪聲繪色的各式泥人引來很多游客贊賞。不只有“絕活兒”,古街上的“絕味兒”相同動聽。桂發源十八街麻花的展柜中,“麻花PLUS”正被很多聚光燈圍住,而周圍的小包裝益糖高纖麻花正被年輕人裝進購物袋。這家始創于1927年的老字號,正與柳樹青年畫跨界“牽手”,全面發掘木版年畫中包含的吉利元素開發特征包裝,為“津門三絕”的酥脆,再添幾分文明滋味。
桂發源的“麻花PLUS”是古文明街的“明星”(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閉上眼,細心傾聽古街上的聲響——茶館中的相聲演員正逗得游客捧腹大笑、戲樓中的京韻大鼓不絕于耳、孩提的笑鬧應和著街頭演員的三弦評彈……戲樓上的百年梁柱記得住每一段唱詞。這兒的文明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與販子焰火交融,成為天津人的常態。
戲樓前游客川流不息(央廣網發 南開區供圖)
共識 磕碰中的文脈重生
當傳統遇上立異,古文明街的“古”,便有了穿越韶光的生命力。
20世紀80年代與21世紀初的兩次整修,讓陳舊的街區重現飛檐斗拱;2024 年“微更新”工程后,天津風俗博物館與麻豆黄库天后宮連成一片,成為第一批國家級前史文明街區維護模范,更令人驚喜的是“津港形象”展示體會項目的落地——2024年,在天津建衛620周年之際,“津港形象”在古文明街完工運營,該項目融匯海河文明與漕運文明,在古文明街這片歷經前史滋潤的土地上記錄下天津港口和城市開展進程,以其共同的方法訴說著天津從漕運碼頭到現代海港的變遷,成為展示河海文明與港產城交融的一扇窗口。五顏六色集裝箱服務臺旁,游客正控制模仿碼頭設備;在負一層的沉溺式影片里,漕運碼頭與現代港區瞬間切換。“本來天津港和古文明街早便是一家人。”一位游客的感嘆,道出了河海文明的今世共識。
市民觀賞“津港形象”(央廣網發 天津港集團供圖)
這樣的交融無處不在:柳樹青年畫店的12米長卷《海河繪》,用傳統筆觸畫盡天津新地標;祥禾餑餑鋪與天后宮的聯名糕點賣到脫銷;煎餅馃子味的海河牛奶成了網紅單品,遭到各地游客追捧……就連新年的廟會也變了容貌——皇會展演的鼓點剛落,氣勢恢宏的鼓樓燈火秀便亮起,2025年新年期間,419萬游客在雙鼓/古(鼓樓、古文明街)聯動中,讀懂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從漕運碼頭到文旅地標,從古戲臺到直播間,古文明街的每塊青磚都在證明:所謂文脈傳承,不過是讓前史在立異中持續呼吸。這兒的故事,是天津的故事,也是一座城市在看護中走向未來的生動答卷。
【糾錯】修改:賈方